建筑工程系学子在湄园
文化中绽放青春
凝心向党 文化铸魂
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,加强对学生党员、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指导,建筑工程系党总支将主题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校园中,将理论与实践结合,丰富创新教育方式,推进主题教育入脑入心,外化于行。
琼楼玉宇,皆得天地灵气;雕梁画栋,都为鬼斧神工。中国建筑,构件变迁万化,门类林林总总,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直观的体现。校园古建筑是大学的记忆,是校园“实物的史书,历史的年鉴,文化的载体”,承载着校园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建筑文化的传承,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。
湄园行——第一站信息楼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需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,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,像对待‘老人’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,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,让人们记得住历史、记得住乡愁”。10月10日,国务院发布文件,将莆田这座城市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。莆田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,素有“文献名邦”“海滨邹鲁”之美誉,莆田现存有不可移动文物1490处,历史建筑599处,传统风貌建筑1249处。
站立在占地137公倾、用了整整10年时间建设的美丽湄园,也保留了三处建筑,引水渠、太和庙和礼园,和新校区相得益彰,和谐共处。徐剑华书记分别通过校园整体规划、设计、古建筑保留的背景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校园。建筑里有蕴藏的“贵和尚中、天人合一”等历史智慧,徐剑华书记强调,新征程上,同学们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,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,更加坚定文化自信,不仅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更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。
校园规划设计介绍
湄园行——第二站 引水渠
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,这座引水渠建于1971年春,1971年严重春旱,渠道末处有5000多亩土地遭受旱灾威胁……干渠8.55公里处的跌水抬高渠道13米,开挖、扩建渠道8.55公里,新开渠道13.9公里,配套建筑物130座,其中长度400米以上的石拱渡槽共6座”。组织员郑慧仙老师说。现在看,整个水渠比较长,引水渠的拱洞众多,可以想象当年工程量应该十分巨大。虽然历经半个世纪风采依旧,但是己经失去了引水的作用。有了人就有了渠,有了渠才有了文明。中国古建筑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底蕴,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。让卓越的中国文化彰显更大魅力,将其古人的智慧、文明孕育的文化精髓为时代所用。
引水渠文化介绍
湄园行——第三站 太和庙
“唐末位纪念何玉太守兴修水利而建,何太守为太和人,故臣太和庙……太和庙,土木结构,悬山顶等等”。郑慧仙老师分别从太和庙建筑外观造型、建筑装饰来讲述太和庙的历史文化价值,希望同学们赓续历史文脉,谱写当代华章。
太和庙建筑文化介绍
湄园行——第四站 木兰溪模型
郑慧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木兰溪是北宋元丰六年(1083)竣工是一座引、蓄、灌、排、挡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,是拒咸蓄淡工程典型代表,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见证入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。
总长105公里的木兰溪,流域面积超过1700多平方公里。就在20多年前,说起木兰溪,人们还是“谈溪色变”。由于木兰溪上下游落差大,下游河道排洪慢等因素,每到汛期,极易暴发洪灾。1999年10月,强台风导致木兰溪洪水泛滥,莆田将近6万间房屋倒塌,45万亩农田被淹。水患治理,科学为先。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先后10次关心、调研木兰溪治理工作,并特地请来国内权威水利专家,终于找到“软体排”技术,为木兰溪治理设计了全国首个物理模型,进行试验。
木兰溪介绍
湄园行——第五站 党建馆
走进校园党建馆,学生支部书记李林霞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,坚持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,汲取红色力量,在学思践悟中凝聚力量,在重温历史中立根铸魂。对于现在的同学们,需要的正是将这种红色精神一步步继承好、发扬好,让其焕发新时代的光芒和力量。
在党建馆上党课
在学习书院师生共读《习近平在福建》
要用好校园古建筑、党建馆、学习书院等独特资源,从理论和实践的源头深化理解把握,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。大家一致认为,这是一堂别样的教育课,从课堂延伸到现场,通过直观观览、现场教学了解湄园里的古建筑,让校园建筑文化遗产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用得上,培育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,坚定文化自信,成了对建筑学子教育的最好教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