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后,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乔东,作出一个令不少人费解的决定:去一所职业院校学门技术。
3年后的今年夏天,作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矿井建设专业的高职生,他再一次大学毕业。在他人看来,这张毕业证书可能“无多大用”。但乔东对此十分满意,“因为这3年‘回炉’实实在在镀了金”。
2010年本科毕业后,乔东顶着名校毕业生的“光环”,回到了家乡内蒙古鄂尔多斯,在当地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在外人看来稳定而清闲的好工作,收入还可以,偶尔会忙上一阵,“只是有时闲的无聊”。
不过,这个“铁饭碗”并没有为他带来内心真正的安定,“晋升空间其实很窄,可能也就是花20年熬个副处级。”干了两年,不甘心年纪轻轻就开始“熬下去”的乔东,渐渐动了转行的心思。儿子的出生则坚定了他的这个念头,“想让孩子能以我为荣,也为了给他一个更好的未来,我得奋斗起来”。
大学一毕业,乔东就和女友结了婚,早早地“成家立业”,但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,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父亲,才真正觉得肩上的担子“沉了不少”。
瞅准了家乡鄂尔多斯“煤海明珠”的地域特色,乔东决定“靠山吃山”,脱产去职业院校“回炉”,学一门在当地“吃香”的与煤炭行业相关的技术。
这个决定向家里一公布,并没有惹来妻子和父母的齐声反对,相反,大家对他的这个想法“还挺支持”。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认为,“他是真正在为未来打算”,对他这一希望为前途增添砝码的大胆举动投了赞成票。
一番打听后,乔东报考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矿井建设专业,“我们当地很多煤炭企业的老总和职工,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‘明星校友’,对它的学生挺认可的”。
当时,对曾以高分考取重点本科院校的乔东而言,重拾课本备战高考,并不是最困难的,“难的是对未知的不安,不知道学了3年,回来是否真的有用”。与此同时,他的选择并非人人叫好,也有过很多质疑的声音出现,“有人说我是在电视台干不下去了,才想着走。”乔东回忆道,但这些杂音没有成为他的“心理包袱”,“一旦决定了,就不回头”。
就这样,2012年,在初为人父、孩子咿呀学语时,23岁的乔东又一次背上书包,从鄂尔多斯走进距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,成为矿井建设专业的一名高职学生。
” 再一次回归校园,并没有乔东设想的那样“驾轻就熟”,反而,他还觉得有些“融不进去”。面对比自己小三四岁、刚入校的新同学,这个经过一轮大学洗礼,并工作了两年的“往届生”,第一次感受到和同班同学之间的“代沟”,“可能是年龄、阅历和目标都有所不同,所以一开始谈不到一起去。”乔东回忆,起初还真有点孤单的感觉。
为了融入新的集体生活,“老资历”的乔东放下“身段”,“少说多听”,看看大家都爱聊啥,对什么事物感兴趣,再不时地“见缝插针”,打入新生内部。日子一久,大家渐渐相熟,他成了同学口中的“乔帮主”,有了一定的“江湖地位”,还经常被拉着谈心。
在“谈了很多次心”之后,乔东发现,不少读高职的同学心里都有个疙瘩,觉得自己“低人一等”,是高考的失败者。每当这时,乔东常拿自己的经历“现身说法”,“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,更不会因此而‘低人一等’,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”。
“搞掂”同学关系的同时,乔东还面临着“转型”读高职后另一大难题:文科生怎么学好理工科?幸运的是,乔东本科时旁听过高数课,还算有一定基础,但遇到“力学”相关的“高精尖”课程,仍不免吃力。不过,这个“老手”摸索出一套学习方法,“学一遍可能不懂,但学两遍就有点眉目了,多学几遍就会了。”在乔东看来,关键是得用心,但也不能“死学”。他找到一个“诀窍”,就是抓好课堂的学习时间,尽量不请假,而考前三周一定要去“闭关”,根据笔记和教学PPT把学过的知识系统梳理几遍。
凭着这些“用心的诀窍”,入校3年,乔东先后获得特等、一等、二等奖学金,还斩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。让乔东颇为得意的是,院里开设的主打专业课《立井施工》,他几乎每次都是满分,稳居专业排名第一。
他的“闭关”学习法,还引得不少同学效仿,班上两个每次都要跟他一起进行封闭式复习的哥们儿,大学期间也是奖学金拿到“手软”,“今年毕业,他们是首批被用人单位签走的”。
3 虽然一路“过关斩将”,但也有乔东难以克服的问题:顾不了家。“一开始每月请假回家一次,看看老婆孩子,后来做团学工作,回去的就少了,很难协调家庭与工作”。
尽管因此与家人聚少离多,但是谈起团学工作来,乔东滔滔不绝,就连毕业后他的QQ个性签名上也还留着这么一句话:“两年团干行,一生团学情!”而这也被他视为高职3年最大的收获之一,“因为极大拓宽了视野和朋友圈,也培养起了实实在在的责任感”。从2013年3月担任校学生会办公室主任、学生会主席到毕业的两年多里,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组织策划过多少次大型校级活动,其中,有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,有全校的新生节,还有省运会时的志愿服务……为了完成这些活动任务,他曾两天两夜没睡过,也有过一两个礼拜吃住在办公室的经历,甚至没来得及见奶奶最后一面。
乔东印象中最忙的时候是在去年四五月。去年4月中旬,他带领学校的一批青年志愿者到江苏省18届运动会的赛场担任志愿服务工作,工作一结束,4月27日,他请假回家补办了婚礼。但待了两天就又返回学校,带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的比赛。乔东回忆,那段时间,“我基本上都是在车上睡觉”。
不过,别看他这会儿为团学工作忙得“热火朝天”,一开始,他对学生工作可并不“感冒”,原本打算“独善其身”过完3年高职学习生活,但经过一番“思想斗争”,他还是决定到学生会试试。“本科期间,我没做过团学工作,现在有机会尝试一下,也想弥补那4年的遗憾。”乔东说。
两年团干的历练使他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校园活动家”,还收获了“全国优秀共青团员”等殊荣。但最让他得意的,是今年离任前他主导筹办的学校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圆满召开,学生代表们“接地气”的提案,被送到了校长的案头。乔东介绍说,有些提案里提出的学生宿舍安空调、新建澡堂的建议,已被列入学校的规划。
现在,毕业后的乔东已经回到了鄂尔多斯,在当地煤炭局“谋到了差”,准备重新开始,“或许工作个三五年,我会再去读研,边干边学”。乔东说,自己一直坚信一句话:人要一边走路一边修路,人生要走的路有多长,那么要修的路也就有多远。而当被记者问到他对这3年“修的路”作何评价时,乔东用了6个字来形容:很踏实、很耐走。